媽媽,對不起 —— 一位女士與三位大師的故事

2009/01/13 16:49

E(cnomic)教授在公家機關服務25年,雖然只有50出頭,可是心中卻有著如釋重擔終於可以退休的喜悅。退休後一堆夢想等著她去實現,其中第一件事情是解開心中多年的負壓和失眠。

她是標準精神科學的A 型人物 — 認真、負責、勤奮、守法、堅持。這種個性工作效率固然很好,長久下來必然累積壓力。除此之外,她內心非常敬愛父母,卻從來與自己的母親很不對盤。即使媽媽在她生病8個月期間細心照顧,她非常感謝母親,但卻時有冷戰數日的情況。她也非常納悶自己是如此好人,也深愛父母,可是過去幾十年母女關係卻是如此低落和緊張。

原來她在6歲時和父親特別親密,到了小學還喜歡纏著爸爸,不時還會擁抱著爸爸。媽媽就告訴她:妳已經長大了,不要一直像小孩子般。一晃數年長大後,仍然和父親很融洽相處,但就是沒辦法和母親和顏悅色的溝通。這正就是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所謂的伊底帕師情節障礙—-小孩在幼年時期對異姓父母有莫名的興趣,而對阻礙這個欲望的同性父母感到生氣,這時的小孩很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由此導致後來的行為和狀況。

 

精神大師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也提供了現代精神分析療法一套治療模式。可是眾所周知精神分析療法需要冗長次數和時間。幸運的是後來有Dr.Weiss和Macgill的前世今生療法在兩個小時當中去處理人們心中的挫折和不滿以及注入生命的觀念和力量去代替前面的方式。於是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一經清楚,目標、策略、方法一經設定完畢,結果必然水到渠成。

 

果然一旦進入今生療法中,堅強的E女士已經泣不成聲了:那是對於母親的懺悔。因為她想起過去自己因為車禍導致腰椎受傷而臥病的痛苦時日,母親對待三十歲時的自己翻身、擦澡就像對待三個月大的嬰兒一般,無怨無悔,而自己卻像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老是和母親嘔氣。以前老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媽媽的親生女兒,而現在卻慚愧萬分地感覺自己真不配當媽媽的孩子。

在前世中她是個孤兒,長大後遇到現世的先生,兩人恩愛逾恆,膝下無子。在那一世她了解了孤獨的感覺,對照現世的處境,她發現自己與母親的衝突乃源自前世,她覺得自己應該用感謝的心來回報母親,而不再用過往的不滿來相處。

叔本華說:真正的孤獨,不會寂寞。經歷前世,她了解了孤獨,也經由孤獨領會到父母親情的溫暖。心理學大師美好地解釋母女情結是潛在的不滿。這一世的潛在的不滿卻藉由前世今生的角度去解決,這不滿難道是E女士命運注定的課題嗎?她會來到我的診所是偶然的嗎?今天的領悟又是生命的必然?莫非人世之間偶然是一種必然,而必然用偶然來表現?!不管命運的必然、生活的偶然,可以確定的是,E女士的來訪讓三位大師各展力量,解除了自己心中所有不滿和怨懟。

的確,行動可以得到應當又預想不到的福報-安心、滿足和全家和樂!